• 在树莓派上使用基于MT7601的无线网卡(如360/百度/腾讯Wifi)

    20150626更新基于 linux kernel 4.0.6 的步骤,建议先看最后更新的部分

    20151205更新,发现在8月13日时,来自4.2的mt7601u驱动被移植到了4.1.5,所以,升级内核到4.1.5或以上,只需要下载  mt7601u.bin 放到 /lib/firmware/ 下就可以了,就是执行下面这条命令。具体来源见 https://github.com/raspberrypi/linux/issues/1090

    sudo wget https://github.com/porjo/mt7601/raw/master/src/mcu/bin/MT7601.bin -O /lib/firmware/mt7601u.bin

    如果内核是4.1.5以上,下文都不需要看了,驱动已经自带,不需要自己编译,只需要补上 /lib/firmware/mt7601u.bin 就可以了。

    否则,看下面的几行来更新系统,再补上 mt7601u.bin ,也就ok了。

    20170107更新,最近把卡格了重新装raspbian系统,是2016-11-25的版本,内核是4.4,发现mt7601u.bin也已经自带,直接插上就用不需要折腾。这个版本的蛋疼之处在于SSH默认关闭,需要在启动分区加上一个名为ssh的文件,才可以开启SSH。

     


     

    首先,更新你的树莓派(避免编译出来版本不对导致不能insert):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upgrade
    sudo apt-get dist-upgrade
    sudo rpi-update

    更新gcc和g++:

    #可能有点问题,先不要更新  20150506
    #sudo apt-get install gcc-4.8 g++-4.8
    
    #sudo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gcc gcc /usr/bin/gcc-4.6 20
    #sudo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gcc gcc /usr/bin/gcc-4.8 50
    #sudo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g++ g++ /usr/bin/g++-4.6 20
    #sudo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g++ g++ /usr/bin/g++-4.8 50

    到MTK的官网下载驱动并传到树莓派上:http://www.mediatek.com/zh-CN/downloads/mt7601u-usb/

    解压:

    tar xjvf DPO_MT7601U_LinuxSTA_3.0.0.4_20130913.tar.bz2
    cd DPO_MT7601U_LinuxSTA_3.0.0.4_20130913/

    打开 common/rtusb_dev_id.c,在 {USB_DEVICE(0x148f,0×7601)}, /* MT 6370 */  下面加入以下内容:

    {USB_DEVICE(0x148f,0x760b)}, /* 360 Wifi */
    {USB_DEVICE(0x2955,0x1001)}, /* baidu Wifi */
    {USB_DEVICE(0x2a5f,0x1000)}, /* Tencent WiFi */
    {USB_DEVICE(0x2955,0x0001)}, /* XiaoDu Wifi */
    {USB_DEVICE(0x2717,0x4106)}, /* Xiaomi Wifi */

    打开 include/os/rt_linux.h,找到

    int fsuid;
    int fsgid;

    并把它改为

    kuid_t fsuid;
    kgid_t fsgid;

    查看当前内核的版本:

    uname -r

    显示我的版本是3.18.8+ ,所以下载对应的3.18的linux源码,然后解压:

    wget https://github.com/raspberrypi/linux/archive/rpi-3.18.y.tar.gz
    tar xvfz rpi-3.18.y.tar.gz

    取得root权限,将源码移至/usr/src目录:

    sudo su
    mv linux-rpi-3.18.y /usr/src

    建立内核模块库目录的链接:

    ln -s /usr/src/linux-rpi-3.18.y /lib/modules/3.18.8+/build
    cd /lib/modules/3.18.8+/build

    make mrproper 可以看作更加强劲的 make clean 命令,用来清除环境变量,即清除配置文件,一般编译内核前都要运行:

    make mrproper

    将当前正在使用的系统的内核配置生成内核配置信息:

    gzip -dc /proc/config.gz > .config

    生成编译内核所需要的东西:

    make modules_prepare

    获取内核编译时生成的内核模块导出符号文件。因为不是从头编译内核,所以没有,但是编译内核模块需要这个:

    wget https://github.com/raspberrypi/firmware/raw/master/extra/Module.symvers

    再到网卡驱动目录中编译驱动(进入到DPO_MT7601U_LinuxSTA_3.0.0.4_20130913):

    make
    make install
    modprobe mt7601Usta

    如无报错,驱动就安装完成了。

     

    之后是修改/etc/network/interfaces文件,我改成这样:

    auto lo
    
    iface lo inet loopback
    iface eth0 inet dhcp
    
    allow-hotplug wlan0
    iface wlan0 inet manual
    wpa-roam /etc/wpa_supplicant/wpa_supplicant.conf
    iface default inet dhcp
    
    allow-hotplug ra0
    iface ra0 inet manual
    wpa-roam /etc/wpa_supplicant/wpa_supplicant.conf

    其中添加的ra0是对应MT7601的,wlan0没有改,插其他无线网卡应该也能正常用。

    然后修改/etc/wpa_supplicant/wpa_supplicant.conf,填入要连接的无线网络的配置。

    ctrl_interface=DIR=/var/run/wpa_supplicant GROUP=netdev
    update_config=1
    
    network={
            ssid="yourssid"
            psk="yourpassword"
            proto=RSN
            key_mgmt=WPA-PSK
            pairwise=CCMP TKIP
            group=CCMP TKIP
            auth_alg=OPEN
            priority=3
    }

    最后的priority是该配置的优先级,数字越大越先连接。添加几个就能在不同的地方自动连接了。

    重启机器,用ifconfig、iwconfig等测试无线网卡能否正常工作。

    20150110215621

    rdp远程登录进去,打开Wifi设置后的截图

     

    =========================

    20150306更新:在内核更新到3.18后,驱动需要重新编译,出现了种种问题,在参考了[2]和[3]后,升级了gcc版本和修改了rt_linux.h。

    20150306于RaspberryPi Model B+测试成功,内核为3.18.8。

    20150506更新:在升级gcc后,似乎在make modules_prepare时会遇到compiler too buggy的问题。我又找了一下,还是在树莓派的官方论坛,https://www.raspberrypi.org/forums/viewtopic.php?f=28&t=49864&start=179这里:

    On the first time running rpi-source, you have to have the default gcc 4.6.3. You have to also specify –skip-gcc so that rpi-source doesn’t care about the different gcc in use and what’s been used to build the default kernel. If you run rpi-source with 4.8.2 as the default gcc, you’ll end up getting message like this during the kernel preparation (make prepare?) phase:

    …error Your compiler is too buggy; it is known to miscompile kernels…

    That’s why you have to first run rpi-source with the default gcc 4.6.3 with –skip-gcc parameter. After rpi-source gets all done, you have to change to gcc 4.8.2. The kernel doesn’t let you compile the kernel itself, but you can compile compatible modules for it. It’s bit tricky . It would be great if the default Raspbian gcc would compile compatible modules. Maybe gcc 4.8.3 would not complain about the kernel miscompile problem?

    似乎是先用自带的4.6.3 prepare好了之后,再换用4.8的意思,各位研究一下吧。

    20150623更新:在https://www.raspberrypi.org/forums/viewtopic.php?f=28&t=49864&start=353找到了一个适用于3.18.11+ #776的驱动,传到了百度盘,使用方法:

    tar xzf mt7601-3.18.11-776.tar.gz
    /install.sh

    另外,在github上有了第三方的驱动,适用于kernel 3.19以上的版本,并且被合并到kernel 4.2,所以未来升级到4.2的时候就再也不用烦恼了。如果要自己编译,就到上面的github链接看看吧。


    20150626更新

    今天把我的RPi B+更新到了4.0.6内核,(Linux raspberrypi 4.0.6+ #798 PREEMPT Tue Jun 23 17:48:03 BST 2015 armv6l),然后成功使用了上文提到的github的新驱动。

    步骤与之前的基本相同。以下步骤未详细说明的都在本文中有提及。

    1. 更新树莓派
    2. 确保使用的是gcc 4.6
    3. 查看当前内核的版本,下载对应的源码,解压,移到/usr/src
    4. 建立内核模块库目录的链接,并切换目录到/lib/modules/`uname -r`/build
    5. make mrproper
    6. sudo modprobe configs   #这会生成 /proc/config.gz
    7. gzip dc /proc/config.gz > .config
    8. make modules_prepare
    9. 下载Module.symvers
    10. 切换到gcc 4.8,(就是前文update-alternatives的那几行)不然编译出来会kernel oops,我试过了,20150506的更新也有提到这一点
    11. https://github.com/porjo/mt7601或官方驱动中的src/mcu/bin/MT7601.bin复制到/lib/firmware/下,命名为mt7601u.bin
    12. 下载驱动源码 https://github.com/kuba-moo/mt7601u/archive/master.zip 并解压到你喜欢的目录,在usb.c里自带了很多USB DEV ID,包括360腾讯小米等,应该不用自己添加了
    13. make && sudo make install && sudo depmod
    14. sudo modprobe mt7601u(make install 之后mt7601u.ko会放到/lib/modules/4.0.6中,如果有问题就放到/lib/modules/4.0.6+/kernel/drivers/net/wireless/下吧)
    15. 插上你的MT7601,ifconfig看一下有没有wlan0吧
    16. /etc/network/interfaces文件中没有ra0部分,只用wlan0

     

     

    相关参考:

    1.在树莓派上使用360WIFI(也适用于小米、百度、腾讯WIFI):http://shumeipai.nxez.com/2014/12/07/raspberry-pi-use-360wifi.html

    2.http://www.raspberrypi.org/forums/viewtopic.php?f=28&t=98913

    3.http://www.raspberrypi.org/forums/viewtopic.php?f=28&t=49864&p=690479

  • TD-LTE是否已经去掉非主流标签?

    关于主流和非主流之争由来已久,几乎在三大运营商开打3G大战之前就已经在宣传战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WCDMA被称为国际主流,CDMA2000次 之,TD-SCDMA几乎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非主流的标签,在联通和电信的各种形式的广告中,国际主流到处压制着非主流。

    文/杨海峰

    最近绕道深圳又去广州参加移动开发者大会,在机场通道远远看到一幅巨大的宣传广告,国际主流,领先一步。心理又在暗暗的想,联通和电信还真是死心不改,非要贴这个标签继续混淆概念。记着上半年,工信部已经明确要求当时在TD-LTE上举棋不定的联通和电信在宣传4G时避免使用国际主流这类提高FDD-LTE贬低TD-LTE的宣传手段。

    然而,当我走进看时却发现,这是中国移动TD-LTE的宣传广告,TD-LTE,已经被移动称为是国际主流了,这有点让我没想到,可能是好久没有关注这类广告的原因,不知道这个广告是什么时候打出去的?要知道,非主流标签事实上和TD-SCDMA一样一直伴随着TD-LTE的发展。

    所谓主流和非主流的核心其实就四个判断,一是网络规模,二是用户规模,三是长期演进,四是全球效应。

    那么,从这四个角度判断,TD-LTE是否称得上国际主流呢?要知道在2013年,业界很多人都将TD-LTE当作非主流或者说补充性技术来定位。正好在19日举行的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暨终端产业链合作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透露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供大家参考。

    奚国华:4G这一仗干的漂亮

    奚国华信心满满地向与会代表传达了中国移动TD-LTE 4G取得的成绩,并用一句“4G这一仗干的漂亮”和中国移动已超额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开局。当然,说4G的成绩最好的就是数据,这里罗列一些干货并做一些解读。

    1.截至11月底,已开通4G基站65万,覆盖10亿人口,堪称全球最快网络建设速度;2014年底将建成70万基站;2015年底前将建成100万4G基站,实现全网覆盖,73条高铁、2.6万公里高速公路全覆盖。中国移动将不断增强4G网络能力,逐步部署多流传输、载波聚合等技术,向更快速的LTE-Advanced演进,把速率从100M提升到200M、400M甚至1G。目前正在进行VoLTE现网测试,力争在2015年实现商用。

    解读:这将是一张全球最大的4G网络(无论是FDD LTE还是TD-LTE),中国移动再次建立起了和GSM时期一样的强网络基础。当然,2015的任务会很重,消费者更多的迁移之后,对网络的要求会更高,移动要想在这一块做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为此,奚国华提出管道应该更加精的策略,要有广覆盖的网络,保证客户有更好的体验,除了要达到100万的基站以外,部署多流传输等技术、引入LTA等提供更快速的接入速度。在更智能方面向智能感知,智能疏导,智能分发转移,说白了就是要重拾流量经营。从而可以清楚的看到移动明确了后续演进路线,通过载波聚合等技术不断提升接入速率,从而使得其可以和FDD LTE不断竞争。

    2.2014年底4G将达8000万,月净增超千万;2015年底4G客户能够到达2.5亿,4G客户渗透率超过30%。4G规模流量9个月超3G,12个月超2G。

    解读:消费者从来不管你是什么主流还是非主流向来是用脚投票。比如要便宜,大家都找免费WIFI,要速度大家都找3G WCDMA或者现在的4G TD-LTE。根据我个人这一年4G的体验及周边各个领域的4G用户消费看,我认为这个数字还是有些保守,2015年可再增加5000万。另外,从Digitimes研究报道看,全球TD-LTE用户2014年末将达到9610万,占据了全球21.6%的LTE用户份额,其中81.8%的用户来自中国,8%用户来自沙特阿拉伯,6.9%来自日本。从中国移动2014年11月份数据流量分布来看,2G流量占比37.5%,3G流量占比24.9%,4G流量占比37.6%。这足以说明消费者对流量的需求和对4G网路的青睐度,2015年三大运营商的发力将使得更多消费者向4G迁移。

    3.预计2014年中国移动4G终端销量达1亿部,截至11月底,4G终端款型已达664款,千元智能机占比65%,最低价格下探至359元。2015年终端销售目标是2.5亿部,其中4G终端2亿部。而且明确提出通过“五模公版”等计划将五模多频终端拉低到300元以下!

    解读:移动的目标现在很清楚了,价位上最大限度的拉低,使得所有消费者在更换手机时都能支持4G,如果未来三年内中国移动80%的用户更换支持4G的手机的话,那么中国就可以明确在2018年让2G退服,全面清理频谱资源,使得4G规模效应最大化。唯一担心的话题就是如此快速拉低4G终端,尤其是五模多频这样的终端价格,让很大部分终端厂商将退出这个市场。而在过去,2G手机花了20年将手机做到200元;3G智能机花了5年将手机做到200 元;4G手机仅需一年多就要做到200 。由此可以看到,终端厂商的竞争力始终被运营商所左右。

    4.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6个国家开通42张TD-LTE商用网,另有76张商用网络正在计划部署中;GTI(全球TD-LTE发展倡议)已拥有117家运营商成员和97家厂商合作伙伴;预计2014年底全球4G基站将达90万。2015年,中国移动将加速扩大LTE国际漫游范围,与越来越多运营商合作,力争具备LTE国际漫游条件的国家和地区100%开通,实现4G全球漫游。

    解读:我在前面提到,全球效应是主流技术的必备条件,在3G时期,无论是CDMA2000还是TD-SCDMA在中国的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都达到了很大的规模,但CDMA2000因为后续演进和竞争逐渐在全球市场萎缩,而TD-SCDMA仅在中国等少数国家地区部署网络,缺乏国际市场的支持,最终使得这项技术很难更大规模的商业化。目前看,对于TD-LTE而言,相比3G时期CDMA2000和TD-SCDMA都具有更大范围商业化的能力,当然,这其中中国移动的示范性效应起到积极作用,这对很多国家还处于观望态度的运营商一个积极的信号,TD-LTE完全具备独立组网的可行性和各项能力,尤其是规模化的端到端产业化能力足以支撑TD-LTE的全球性商业化。对于这一点,奚国华也明确表示,中国移动的示范性作用已经完成,呼吁大家不要再等了。

    电信和联通的混合组网的意义重大

    从上述四点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TD-LTE已经具备了我前面提到的网络规模、用户规模、长期演进和全球效应,但这是否预示着真的成为全球主流呢?

    我想还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们还要看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目前全球4G LTE部署的情况。

    我国是在2013年年底才颁发4G LTE牌照,2014年才陆续开始商用,而在这之前,早在 2008-2009年,日本、欧洲及美国就先后开建和正式商用FDD LTE,由于有先发优势和产业化延伸优势,迅速在全球蔓延,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实现4G商用的国家有220多个,4G网络达300多张。在TD-LTE及FDD-LTE两种网络制式中,全球87%的LTE网络选择了FDD-LTE制式,13%的选择了TD-LTE制式。

    截至今年Q3季度末,亚洲占据了全球43%的TD-LTE网络,不过这其中95%都要归功于中国移动对TD-LTE网站的建设。

    另外一个原因是,与FDD-LTE可以广泛运行于各种频段不同,TD-LTE网络主要运行在中到高频段中(频段越低,覆盖越好),900MHz及以内的频段占据的比例不超过10%。因此,在同时拥有FDD频谱和TDD频谱的运营商一般也是先使用FDD频谱用FDD LTE组网。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频谱资源的稀缺,包括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频谱获取成本很高。而在流量需求不断激增以及载波聚合等技术的不断使用下,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希望积极使用其TDD频谱,包括美国的sprint等公司都在积极进行融合组网模式来最大化其频谱资源的价值。现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TDD/FDD LTE的融合则是缓解FDD频谱紧张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TDD/FDD LTE的融合使得LTE全球漫游成为可能,为终端用户带来更多便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即可在世界各国畅通无阻。北美第二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计划在FDD网络上兼容TDD,以便用户可以在支持TD-LTE的区域进行国际漫游。前面也提到,中国移动也在积极推动五模多频全网通终端以及在2015年将实现已签漫游国家100%的漫游支持。

    对于TDD/FDDLTE融合组网来说,TDD本身的技术特性也凸显了独特的价值。在LTE时代,对于大多数使用数据业务的用户来说,利用下行链路下载数据将成为主要应用,运营商可以根据TDD技术的特性,灵活合理地分配有限的频谱资源,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业务体验。

    那么,从上述事实可以总结出,因为中国本身推动4G就比较晚,而中国移动已经积极部署了一张全球最大的TD-LTE网络,而FDD LTE独立组网早已验证,而随着流量需求进一步激增以及国际漫游等问题,那么,联通和电信进行更大规模的FDD/TDD LTE混合组网试验或者说实现商用就很有必要。

    虽然从企业角度讲,电信和联通初期选择用FDD LTE独立组网可能更好一些。但随着政府全力推动TD-LTE以及目前已经形成的效果看,让电信和联通全面开展FDD/TDD LTE融合组网反而是一步到位的选择,虽然增加了不少难度,但从长远看未必就是坏事。

    加之中国移动事实上也在积极推动FDD/TDD LTE融合组网,在此次大会上,奚国华提到,在产品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抓质量,促创新,包括全网通的终端,这主要是指FDD和TDD的融合,中国移动一直在推进这个事。

    目前,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一年时间里也已在56个城市进行了FDD/TDD LTE融合组网试验,从实验网的角度讲,这个规模已经足够大,而中国移动已经具有很强的先发优势。因此,也强烈呼吁政府全面放开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融合组网牌照,让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融合组网配比,即是对两家运营商和消费者的负责,也对未来网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从而使得,无论是TD-LTE独立大规模组网还是FDD/TDD LTE大规模融合组网在中国市场都得到检验,由此方可真正将TD-LTE推向全球,成为真正的主流标准,从规模上起码可以做到和FDD LTE各占50%。

    未来,随着频谱资源的进一步稀缺,在3.5G,5.8G等更高频段上,TD-LTE还有更多空间。需要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加强创新,从而更大范围的推动TD-LTE的使用规模。

    奚国华在最后也呼吁政府能够向全球推广核电和高铁一样推广TD-LTE,我倒是认为只要中国在这方面做的足够好,产业链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我相信国际上商用的TD-LTE或者FDD/TDD LTE融合组网的网络数量将不断上升。

    近期,业界对政府在TD-SCDMA的决策问题上给予很多的讨论和批评,但从对LTE的整个决策过程看,有其合理性、大局观和前瞻性,也希望业界将眼光集中在LTE及后续发展上!

  • OpenWrt使用无线网络桥接LAN与WAN

    先上图。最近我正要搭建一个类似上图的网络,我要从图中的LAN Host 1通过wifi访问图中的WLAN Client,其中两个无线路由器都运行OpenWrt。后来我找到了这篇文章。从中发现了来自OpenWrt Wiki的方法(上图也是取自此wiki),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 再造魅族:向大众品牌逆袭

    本文作者:张思,《商业价值》杂志 2014 年 12 月刊

    今年手机市场里有一家公司必须要被记住,曾经渴望小而美的公司开始全面转型力求增大体量。

    最后,魅族的新品 MX4 PRO 价格定在了 2499 元,此前坊间传闻最高价放出过 3199 元。发布会上魅族总裁白永祥揭晓价格之后,台下又是持续十多秒的掌声,一如 MX4 发布之际宣布 1799 元定价时。

    魅族为了换取市场规模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低利润卖手机是最表象、也是搅动市场最直接的动作。2K 屏幕、2070 万像素摄像头、指纹解锁,单是这几个卖点,叫价 3199 元并不夸张。

    为什么选择把价格拉到这么低?这真的是出路么?就在发布会一周前,白永祥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商业价值》记者说:「不如我们狠一点,拉到 2999 元算了。」也许是跟记者摆个迷魂阵,也许那时候真的还没有做决定,白永祥指着桌上那两台为了练习 MX4 PRO 发布会 keynote 发言的 iMac 说:最终价格还没有写进去。

    MX4 发布时 1799 元就是在最后一刻才写进去的,是三个高管集体决策,至于这个价格是黄章、他还是副总裁李楠谁最先提出来的,白永祥就是不肯说,「我们最开始是想干 1699 的,但是考虑到成本实在干不了。」从结果来看 200 也是足以搅动市场的,目前 MX4 的预定和预约量已经超过了 1000 万部。

    定价对于消费电子类厂商而言是一项极具技术含量的工作,对于当下竞争白热化的手机厂商而言更是如此。在过去,魅族有自己的骄傲,所以在价格上也不愿意妥协。当小米把 1999 元变成一道手机厂商定价的新藩篱时,魅族还在坚持自己的定价策略,2013 年 9 月上市的 MX3 定价 2499 元。

    走出纠结

    「有时候我都怀疑人是不是真的有绝对的喜欢和不喜欢,是不是真的有判断美与丑的能力,很多时候都是被外界因素左右。而很多时候愤怒和高兴,也并不是因为某件事情真的很严重,而是符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

    在正式采访前,白永祥与《商业价值》记者闲聊到底是不是普通话更好听(外界时有揶揄白永祥发布会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为此他甚至研究了人类对于声音波形的喜好,而前面那番话正是他研究后的结论,冲了一泡功夫茶后他说:「好像扯远了。」

    白永祥的这番解读事实上并没有跑题,魅族一直以来的纠结正是自己所追求的极致与外界商业社会的声音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协调。这对「矛盾」在折磨着黄章,也在每个魅族人心里反复琢磨。而白永祥关于心理预期的解读直接反应到了魅族两款新品的定价上。

    作为黄章的老搭档,白永祥是做技术出身,在魅族一扎就是 11 年。对于融资这类事情,白永祥原本是不屑一顾的。他之前一直认为,做好产品是一家手机厂商的本分,玩儿资本是不务正业。魅族从 2003 年做 MP3 开始信奉的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小而美的公司哲学。

    但是,外界的变化太剧烈。

    看竞争对手:

    创立于 2010 年 4 月的小米,2013 年出货达到 1800 万台,在短短 4 年间获得了 400 亿美元的高估值。

    看产业环境:

    据美国 IDC 发表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调查结果显示,2013 年 10~12 月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9080 万部,较三季度的 9480 万部减少了 4.3%,这是自 2011 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首次环比下降。IDC 还进一步预测:2014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将大幅放缓,这种趋势将一直延续至 2018 年。

    再看魅族自己:

    2013 年销量 263 万台,销售收入 50 亿元。

    在白永祥心目中,甚至在所有魅族人眼中:魅族的知名度与产品水准是不匹配的。外部环境失衡带来的必然是心理失衡,2013 年春节黄章彻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毫无预兆地跑到公司发表复出宣言,即便想了一夜,那也并不算是一次成功的演讲,一开场他就说:

    「我今天早早起来跑到公司,以后我会多站出来,我今年 40 岁,带领全体员工开启新的起点,更加飞跃发展的十年,我回来大家很受鼓舞,不用太激动,未来属于我们的,终究终于我们的」。

    随后他抛出了要养火星猪和潜力猪的言论,之前坊间曾有过黄章不相信雷军所说的金山的司机都很有钱的说法,但是在这次复出演讲上他提道:「我早上出来的时候跟阿姨说我要去公司了,去搞股票,以后你买房子就靠它了。」这次演讲,黄章喝了无数次水,抽了无数口烟,情绪颇为激动。

    那几天到底发生些什么事,至今没人能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跟这种失衡相关。回顾黄章的复出发言,这句话被他反复提及——只要别人觉得我们值。别人到底指谁?是从众的用户,更是指资本市场。因为被更多人承认才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仅仅关在家里磨手板自我欣赏显然无法换来市场机会。

    扩大规模,员工持股。改变就这样在魅族发生了。从珠海市中心驱车半小时不到就可以到达魅族在珠海市北的总部,那幢外观与魅族 logo 一样的五层楼矗立在一片椰林树影中,门口桂花飘香。珠海市人口本来就不多,魅族所处的市郊更是人流稀少。不过,楼内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曾经的宿舍区域被改成了办公楼;手机 SMT 贴片产线也被请到了距离大楼三站路以外的地方,如果不早早去食堂可能会抢不到位子吃午饭。

    一年来魅族员工激增一倍,从 700 多人发展到 1500 多人。裴帆迪就是新入职员工之一,他没有确切的头衔,主要工作是负责做新品发布会的 keynote。原本在一家知名消费电子厂商做培训师的裴帆迪并不是被工资收入吸引来的,他看重的是魅族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外企你是有天花板的,而且你一次培训一批人,再多你能影响多少人?在魅族做 keynote 不一样,每一次发布能看到它的人是多少?等于我可以同时『培训』所有的用户。」其次他看重的才是内部持股。

    他操刀的第一个「作品」就是 MX4 的发布会,至今裴帆迪可以背下发布会 PPT 里每一页的每一个字,而为了 MX4 PRO 发布会的 keynote,他跟着技术工程师走访了供应链的全部环节,每天都会跟工程师做沟通,甚至是看代码,他说:「没有深刻理解就没法做到充实和丰满,如果做不到充实和丰满你凭什么打动别人?」谈起自己做的 keynote,裴帆迪很自豪:「可以说现在没有哪个厂商有这样的团队这么去做,但是 keynote 是工程师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相信未来我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每每聊到他所做的发布会 keynote,裴帆迪都会沉浸在当初是如何创意构思之中,而他不仅仅记住了自己的作品,苹果每一场发布会他都了然于心:乔布斯走了几步,什么时候用了什么样的眼神,搭配了什么样的动作。「走啊」一个手提耳麦的年纪不轻的工程师模样的人打断了裴帆迪,「马上来」,他指着工程师的背影说:「他特别资深,做音频 20 多年了,原来是飞利浦的」。后来,在 MX4 PRO 发布会上有一页 PPT 是关于新品中一项申请了专利的新技术:无源滤波,正是与这位工程师有关。

    裴帆迪趿着拖鞋追上了工程师,在魅族,这样热血沸腾的新人与大师级的人物并不少,他们都相信黄章所造的那个关于未来的梦。在魅族接触的六七名员工无论设计师、工程师还是市场人员,大多数是入职不到一年的新人,他们一致相信魅族会有黄章所说的那个「终究属于魅族的未来」。

    至于怎么到达那个未来,及之前为什么没能到达,黄章为什么突然「想通了」。白永祥说:人是很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个理由。作为魅族的创始人之一,白永祥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变化,「日本很多企业可以几百年就做一个小产品,可以小而美,但是手机行业由不得你这么干,小,美不了,肯定被淘汰,供应链渠道能力弱,知名度衰退,音量小不被人知。」

    如果黄章做的不是手机或者消费电子,而是其他产品,也许今天不会纠结,也不用困扰。如白永祥所说的,手机行业不仅仅是市场竞争激烈的产业,更是一个考验综合实力的行业:产业链条长,资金需求量大,研发成本高;但是产品迭代速度快,产品贬值迅速,受众看重的是短时性价比,很难将手机产品视作可以珍藏并长期使用的产品。

    现在的白永祥早已经不再纠结是不是要引入资本,而是「新玩法」的支持者:「不搞资本运作肯不定干不过竞争对手,特别是互联网业界。」白永祥补充道:

    「你不搞也不能独善其身,员工横向对比会产生极大的差距感,即使是我们把 30% 的利润分给员工,扣掉税一块钱可能只能当 6 毛钱,而资本是看预期的,估值是成倍的,不仅仅能留住人也可以吸引高端人才。」

    黄章复出后不久魅族传出了融资的消息,据黄章所说:「在家里收到投资意愿,看好我,看好魅族的潜力,这非常难得。」而他也终于领了资本这份好意,钱来了,首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最「费钱」的供应链,白永祥说:「如果我们 2015 年的出货量目标是 2000 万部,那么供应链是可以支撑的,峰值的周转量将达到 480 万套,包括库存。」

    缠斗互联网

    MX4 的 1799 元价格放出来以后,小米发起了一轮对魅族的公关战,针对魅族 1799 元的定价,小米以及其员工竟然在微博上发出多条攻击性极强的言论。「无论他们怎么说,我们的思路就是我产品比你好,而且我卖 1799。」说这番话的是魅族应对这轮公关战的最高指挥者、副总裁李楠。

    如果说白永祥和黄章的思想经历了内外部的刺激,开始松动和发生变化,那么李楠本来就是带着新思想进入魅族的,这位曾经的爱范儿发起人从最初进入魅族负责生态链,2013 年开始负责市场和营销。对于改变,他没有一点儿包袱,或者说纠结。他的办公室门口有两个大显示屏,全部是关于互联网魅族「声量」的各种指数、内容。

    做小米公关战的执行团队叫做笔戈科技,这是李楠打造的精锐部队,不仅仅制造魅族在互联网上的声量,也传播着新魅族的产品思维和价值观:裴帆迪所在的 keynote 团队也属于这个部门,而李楠力主的魅族生态圈 connect to meizu 也是由这个团队执行。他们可以直通很多高层,比如裴帆迪可以直接去敲白永祥的门,沟通 keynote 细节。

    在公关策略上魅族采取了「贴身小米」的方式,「现阶段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他们的声量大。」李楠说,在那场公关战中李楠在 10 分钟内调集了 8 个人做回应,他们都来自笔戈科技,这支成立不到一年的队伍目前已经发展到 40 人,李楠认为:没有投资魅族是不可能回应这场公关战,短时间回应根本不可能,人都没有。现在的魅族对于在互联网上制造自己的声量已经越来越成熟,不仅仅如此,李楠还在想办法让魅族的品牌特征更鲜明。

    在白永祥看来魅族从做 MP3 时代就有了粉丝,并且有论坛,包括优惠券,「这些咱们都是玩儿过的,也是有新血液的公司,但就是没有现在的互联网厂商玩儿的深和广。」究其原因白永祥觉得还是高层的观念问题,「以前唯我独尊,跟我冲突的一概不认,现在慢慢除了坚持产品观念不变,但是商业上很多还是要考虑,过去魅族有两个问题:太感性、没目标,打到哪里是哪里。」

    「我们与小米不同的是它是新品牌,可以自己定义并且不断地告诉用户『我是什么样』的,而魅族已经 11 年了,而且一直不擅长包装自己,没办法重新定义,只能我们是什么样然后传播,目前我们征集网上的反馈来看,』极致』是高频词,另外一个比较让我意外的高频是『实在』。」在李楠的心目中魅族现在必须要把自己是什么样讲出来,即使黄章就是一个南方手艺人的形象,但就是一家这样的公司也要把它说出来,否则就会死。

    李楠的紧迫感非常强烈,他认为市场在缩水,一旦有一家稍有规模的手机厂商倒掉大家就会如临大敌,如果那时候再改变就迟了。

    在互联网上制造声量的魅族,看似是在走小米的路,但是最大的不同是魅族自始至终都看重线下渠道,在 MX4 发布会上白永祥在一开场就强调了今年将建立 1000 家线下体验店,而截止到今年 11 月初已经建成 880 家,李楠说:「只有在线上打响了声量,线下才有销量,要冲击千万级出货量必须要有线下渠道。」

    在渠道政策上,魅族的方法不是打造互联网子品牌,而是推动线下渠道降低成本,「做互联网子品牌的隐含前提,是线上线下有冲突。魅族可以同时推线上和线下,是因为我们可以想办法让线下渠道降低成本,让他们能再降低点存货。目前看,利润点压低但我们店在增加,为什么不可以线上拉音量线下出货?线下并不是理所当然就需要高利润点,未来线上成本也会升高,线下再压,那么他们达到一个平衡点就不冲突。所以我们不需要子品牌。」

    在李楠看来,现在线下渠道最关键的诉求不是利润而是面对电商冲击的生存问题,而魅族如果帮助他们找一条出路,那就是线下渠道的竞争力。目前来看,具备线下渠道优势的智能手机厂商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利润水平。

    李楠的另外一个主要工作就是魅族生态系统 connect to meizu 的打造,吸引其他智能产品厂商加入魅族的平台,魅族提供基于 fly me 的优化,并且提供线上线下渠道给合作伙伴。据李楠介绍目前已经有 100 多家合作伙伴,而这是魅族围绕智能硬件打造的一条护城河。

    的确,魅族是一个个性标签极为鲜明的厂商。一旦你置身魅族大楼,你就会发现,这是个连访客牌这样的小东西都具有魅族设计特征的,白色、厚实、有色泽的小牌子让你立刻联想到当年魅族那款红遍大江南北的 MP3——魅族 miniplayer(M6)的正面面板。曾经,这样个性鲜明的魅族被魅友们喜爱着追捧着。

    为了冲量,魅族会推出低价位的产品,去扩展市场规模。但白永祥说:「(低价位产品)我们已经确定会做,而且火力可能还会很猛,但是我们不会做过于 low 的产品,短时亏损让掉利润可以,但是如果产品认不出是魅族的那也没有意义。」由这番话也可以看出,魅族也在探寻自己的底线,一个自我格调与市场扩展之间的平衡点。

    魅族大楼五层那间和教室一样大,属于黄章的办公室依然空空如也,大多数随着魅族转型洪流涌入魅族的新员工们表示不曾一睹 J.Wong 的真容,至于媒体,据说早前他曾答应了一轮媒体采访,但是临了又打了退堂鼓。而每一次新品发布会都传说黄章会出现,但是最终也只是个「传说」。那么年初复出时说好的「我会多站出来」呢?跟白永祥聊到最后,他缓缓地说了一句话,意味深长:「人是不会彻底改变的。」

    转自笔戈科技

  • LGD推出全球最窄0.7毫米边框全高清LCD面板

    10月30日下午消息,韩国面板企业LG Display宣布成功研发出边框厚度为0.7毫米的5.3英寸智能手机用FHD全高清LCD面板。目前信用卡厚度为0.8毫米,因此这一面板边框比信用卡还薄。资料显示,这一超薄边框LCD面板采用Neo Edge模组工程技术与AIT(Advanced In-Cell Touch)技术控制边框厚度,放弃了采用双面胶带黏贴驱动面板的电路板和背光源的方案,而是采用胶黏剂将整个面板与边框完全密封。

    0.7mm智能手机用全高清LCD面板

    通过这一手段,可以省去为固定面板与背光源而采用的塑胶框,从而可以大幅降低边框宽度,同时还能实现防止漏光,防水、防尘等效果,一箭三雕。

    而且传统技术中裸露的面板侧面部分较为脆弱,而Neo Edge技术中使用的胶黏剂干结后形成的弹性可以有效保护面板,改善传统超薄边框的缺点。

    AIT技术则将触控面板完美镶嵌在LCD面板中,不需要额外边框将两者结合和固定,从而进一步减少了产品厚度,同时为终端制造者提供了超薄设计的可能性,并具备优秀的触控感。而且,由于触控功能与LCD采用一体化生产,不需要额外的工序,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LG Display方面公开表示,该面板将与今年11月量产,并首先向大屏幕智能手机需求较高的中国客户供货。

  • 新型光纤每秒可传255TB:效率超目前21倍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来自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TU/e)以及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CREOL)的研究人员近日在《自然-光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了光纤通讯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进展——他们成功地在一种新型光纤中实现了每秒255TB的数据传输率,这一结果要比目前商业用光纤的带宽效率高出21倍。这项技术的出现或许将大大提升光纤传输的效率,从而缓解由于带宽资源紧张而导致的危机。

    美国和荷兰科学家成功地在一种新型光纤中实现了每秒255TB的数据传输率,这一结果要比目前商业用光纤的带宽效率高出21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不断增加的数据中心的数量,社会对于通讯带宽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还将继续以指数级速度增长。要想在现有光纤系统下传输更多的数据,一种方案是增加发送信号的强度,从而帮助克服用于制造光纤的玻璃材料本身带来的信号损耗。然而这样做会带来不必要的光子非线性效应,从而限制接收端可以解译的信息数量。

    来自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以及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这个研究小组由奇戈·奥孔瓦(Chigo Okonkwo)博士领衔和罗德里格·亚美祖卡-科莱拉(Rodrigo Amezcua Correa)博士领衔。前者是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光电子通讯研究组助理教授,后者则是中佛罗里达大学微结构光纤方面的研究助理教授。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中,研究组详细阐述了这项最新技术在增加数据传输率,从而减轻由于带宽不足引发的危机方面的潜力。

    这种新型光纤拥有7条不同的核心可供信号传递,而不是现在最先进的光纤中那样只有一条。这就像是将一条一车道的道路改造为7车道的道路。与此同时,他们还引入了两条额外的垂直信道用于数据传输——这就像是有三辆车可以在同一车道内上下叠加地行驶。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研究组成功实现了大约每秒255TB的传输速率,相比目前的光纤传输效率(4~8TB/s),这一速度几乎是目前速度得到20倍以上。

    奇戈·奥孔瓦博士表示:“这种光纤直径不超过200微米,其占据空间不会超过现有光纤产品。这一技术的出现将会让实现PT量级的传输效率成为可能,而这正是欧盟委员会‘视野2020’研究计划中的项目之一。这项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在欧洲所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埃因霍温大学以及其他高水平大学在光纤传输方面的重要工作。”

  • 宗宁:其实你一直在成功的旁边

    因为搬家,需要换一下锁。我用的锁还是很高级的,是大熊会一个会员建中送我的指纹锁,最高级版,价格大概在六千左右。安装大概在一年以前,那时候他刚听了我早期的培训,觉得不错,就决定送我一个试试。一般说来,贵的东西就好,指纹锁可以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带钥匙,而解决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父母等长辈来北京的问题,只要指纹都录进去,都可以来去自如,并不需要你随时在家或者多配一些钥匙什么的。因为也用了一年了,所以这次换锁的时候,我还让师傅帮我换了里面的电池。

    然后建中又来找我吃饭,说还是想讨论一下未来的发展问题。其实主要问题就是,他的业绩一年以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以在考虑去其他领域发展一下。跟我探讨的两个方向还都是挺热门的方向,一个是p2p金融,一个是O2O旅游,基本就要杀进互联网圈子了,还是做引流这种很高档次和技术含量的职责,最终不管他是不是同意,都被我否定了。我说这些领域,尼玛专业人士现在都做的满头包,你一个外行,临时转型,如果能做好,那真是开玩笑了。不过他还是蛮不甘的,毕竟已经考虑了很久,然后我就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其实,成功就在你身边,何必去远处寻找那不切实际的希望呢?他非常不解。

    然后我问他,为什么你的产品业绩没有爆发增长,他说,因为这个产品还是蛮贵的,一般人怎么会花几千块买门锁呢。我说这里面你反过来思考,其实意味着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你现在的客户其实都是很有钱的。你为什么不把他们都加成微信好友呢?类似建议其实在去年的时候我就提过,不过那时候根据他的情况,是让他把全国各地的其他代理都加成微信好友,做行业影响,当然,并没有执行。

    如何加为好友就很简单了。第一,新安装的用户,你不要只让工人上门,你亲自上门,和客户沟通,加微信当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门锁使用起来还是非常有门槛的,需要一点培训或者代劳,不然年纪大一点就无法掌握了。第二,老安装的用户,你能不能到期就免费上门给他更换电池呢?也花不了二十块钱,但你这样就可以获得一个高消费的用户。以他目前的业绩和之前的积累,一年下来也是轻轻松松一两千人,其实还不是人,是户。然后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你跑去做O2O旅游,这是个很琐碎的事情,需要很细致的服务,特别难规范化,问题也特别多。如果你把旅游产品直接放到朋友圈去销售,如果便宜的话,你说能不能销售出去呢?其实答案是一定的,我另一个做旅游的哥们袁伟已经做的风生水起,现在我出去旅游的单子都是找他操持的,一般能比行情便宜个20%甚至更多。

    如果你去做销售,去玩玩木头手串,卖卖翡翠玉石,弄弄烟斗海钓什么的,我相信也一定是可以卖出去的,只要这个人有钱,就必然会有一些爱好。如果两三千用户,就算每年有两三百人在你这里购买了产品,每次你赚个三五百,也是一笔不错的收益了,主要是还不影响你现在的事情,也不用去不熟悉的行业搏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阅读更多…

  • 4G技术哪家强?说清楚FDD和TDD之间的事

    文章转自微信:网优雇佣军,微信号:hr_opt

    1. 技术方面:都是一个亲妈生的 FDD和TDD在技术上区别其实很小,主要区别就在于采用不同的双工方式,频分双工(FDD) 和时分双工(TDD) 是两种不同的双工方式。 FDD是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率信道上进行接收和发送,用保护频段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

    FDD必须采用成对的频率,依靠频率来区分上下行链路,其单方向的资源在时间上是连续的。FDD在支持对称业务时,能充分利用上下行的频谱,但在支持非对称业务时,频谱利用率将大大降低。

    TDD用时间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在TDD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 接收和发送使用同一频率载波的不同时隙作为信道的承载, 其单方向的资源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时间资源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了分配。某个时间段由基站发送信号给移动台,另外的时间由移动台发送信号给基站,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必须协同一致才能顺利工作。 阅读更多…

  • 诺贝尔物理学奖背后的艰辛:蓝光LED照亮世界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来自三名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蓝光LED技术。赤崎勇,天野浩以及中村修二在上世纪90年代分别独立开发出蓝光LED技术。将新开发的蓝光LED光源与已有的红光与绿光LED光源,人们终于可以通过三原色原理产生更加自然和实用的白光照明光源。这三位获奖人将共同分享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0万美元)的奖金。

     

    三位诺奖得主

    在7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了这三位科学家的名字,他们也因此与该奖项自1901年颁发以来获奖的共196名德高望重的学者一同被铭记在那长长的榜单之上。被告知获奖的消息时,正在日本的中村修二教授还在睡觉,他对记者表示:“这简直难以置信。”

    在宣布该奖项时,诺贝尔奖委员会也阐述了获奖人的发明所具有的巨大意义,并强调指出诺贝尔奖的建立宗旨便是奖励那些为整个人类的福祉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瑞典林雪平大学教授,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奥尔·伊戈纳斯(Olle Inganas)表示:“这些应用奖让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感到非常欣慰。”

    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皮尔·德尔辛教授(Per Delsing)介绍了此次获奖人成果的来之不易,他说:“有趣的是,很多大公司此前都曾尝试做这件事,但他们都失败了。但这几个人就是坚持着不肯放弃,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尽管红光和绿光LED技术已经出现多年,但蓝光LED的技术难度要大得多,它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都让科学界和工业界倍感困扰。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利用三原色原理合成白色照明光源。

    现在,采用蓝光LED技术的产品进入了全世界的千家万户,它为你照明,它存在于你的相机和手机里。在全世界各地的办公室和家庭,白色灯光照亮了屋子,而它们所耗费的能源则要比白炽灯和日关灯小得多。在颁奖词中,诺贝尔奖委员会写道:“白炽灯照亮20世纪,而LED灯将照亮21世纪。”

    由于全世界有1/4的电力被用于照明用途,更加节能高效的灯具在全球压缩二氧化碳排放的大背景下将具有愈发重要的意义。LED灯还将帮助全球超过15亿人告别没有照明的时代,LED灯更低的能耗将让采用当地太阳能小型电站电力实现照明成为可能。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汉弗瑞爵士(Sir Colin Humphreys)指出:“这是一项巨大的成就,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当之无愧。他们发明的蓝光LED技术为研发明亮而节能的灯具,更高效的照明技术铺平了道路。”